【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迅雷不及掩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常出现。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介绍
“迅雷不及掩耳”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原文为:“太祖(曹操)曰:‘夫兵,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虽然直接引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文字并未在该书中出现,但其思想与《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迅雷不及掩耳”这一说法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于形容突发事件来得太快,令人猝不及防。
二、含义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迅雷不及掩耳 |
| 拼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 释义 | 比喻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使人来不及反应或准备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动作 |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贬(强调突发性,有时带有负面意味) |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 用法 | 例句 |
| 描述突发事件 | 他刚说完话,公司就宣布裁员,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
| 强调行动迅速 | 敌人进攻迅猛,我军根本来不及反应,迅雷不及掩耳。 |
| 用于比喻速度 | 她的动作快如闪电,简直迅雷不及掩耳。 |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迅雷不及掩耳”的关系 |
| 出其不意 | 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 相似,都强调突然性 |
| 攻其不备 | 在对方没有准备时发动攻击 | 类似,强调突袭 |
| 防不胜防 | 防御难以应对 | 侧重“防御困难”,与“迅雷不及掩耳”侧重点不同 |
五、总结
“迅雷不及掩耳”作为一句常用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语言中频繁出现。它形象地表达了“突如其来的变化”或“快速的动作”,适用于多种语境。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注: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综合整理,旨在提供清晰、易懂的成语解析,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化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