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学识问答 >

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

2025-11-03 23:56:14

问题描述:

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这个问题折磨我三天了,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3 23:56:14

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迅雷不及掩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常出现。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介绍

“迅雷不及掩耳”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原文为:“太祖(曹操)曰:‘夫兵,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虽然直接引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文字并未在该书中出现,但其思想与《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迅雷不及掩耳”这一说法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于形容突发事件来得太快,令人猝不及防。

二、含义解释

项目 内容
成语 迅雷不及掩耳
拼音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比喻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使人来不及反应或准备
用法 多用于描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动作
感情色彩 中性偏贬(强调突发性,有时带有负面意味)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用法 例句
描述突发事件 他刚说完话,公司就宣布裁员,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强调行动迅速 敌人进攻迅猛,我军根本来不及反应,迅雷不及掩耳。
用于比喻速度 她的动作快如闪电,简直迅雷不及掩耳。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含义 与“迅雷不及掩耳”的关系
出其不意 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相似,都强调突然性
攻其不备 在对方没有准备时发动攻击 类似,强调突袭
防不胜防 防御难以应对 侧重“防御困难”,与“迅雷不及掩耳”侧重点不同

五、总结

“迅雷不及掩耳”作为一句常用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语言中频繁出现。它形象地表达了“突如其来的变化”或“快速的动作”,适用于多种语境。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注: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综合整理,旨在提供清晰、易懂的成语解析,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化表达。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